祀壺百相

平埔文化資訊網 文/圖

「祀壺」最引人迷思的是:其所祭祀的主神是不「現身」的,也就是說沒有雕刻成體的神像金身,而是以壺、罐、瓶、碗、甕等器皿(學界習慣以「壺」簡稱各種類型)盛水於內,下鋪香蕉葉或金紙,置於地上或桌上,表徵神明的存在。不過,在不少地方也發現壺體轉化成神像,或壺體與神像並存的情形。每個「祀壺」的呈現──不論是所看到的形體與行為、或所聽到的口述資料與傳說──都是一種文化的外顯表現。這些祀壺的外顯表現(形體、行為與口傳),在每個地方所發現的,各有不同。

「祀壺」的形體

從形體的層面而言,有的是壺體裹紅布、有的瓶頸繫紅巾、有的是個碗、有的是個甕、有的瓶內插花、有的插香蕉葉、有的用檳榔、有的用香煙、有的掛豬頭殼、有的掛鹿角......不一而足。壺體的稱謂有的是阿立母、有的是太祖、有的是老祖、有的是開基祖、有的是太上老君、有的是太上道祖......也是不一而足。

壺體內所裝的是水(有時是酒),通常先經過「作向」的法術處理過程,而向水是宇宙間源自於「靈」的法力象徵。

「祀壺」最引人迷思的是:其所祭祀的主神是不「現身」的,也就是說沒有雕刻成體的神像金身,而是以壺、罐、瓶、碗、甕等器皿(學界習慣以「壺」簡稱各種類型)盛水於內,下鋪香蕉葉或金紙,置於地上或桌上,表徵神明的存在。不過,在不少地方也發現壺體轉化成神像,或壺體與神像並存的情形。每個「祀壺」的呈現──不論是所看到的形體與行為、或所聽到的口述資料與傳說──都是一種文化的外顯表現。這些祀壺的外顯表現(形體、行為與口傳),在每個地方所發現的,各有不同。

「祀壺」的形體

從形體的層面而言,有的是壺體裹紅布、有的瓶頸繫紅巾、有的是個碗、有的是個甕、有的瓶內插花、有的插香蕉葉、有的用檳榔、有的用香煙、有的掛豬頭殼、有的掛鹿角......不一而足。壺體的稱謂有的是阿立母、有的是太祖、有的是老祖、有的是開基祖、有的是太上老君、有的是太上道祖......也是不一而足。

壺體內所裝的是水(有時是酒),通常先經過「作向」的法術處理過程,而向水是宇宙間源自於「靈」的法力象徵。因此,「壺」在形式上的原本意涵如同漢人民間信仰中的「香爐」一樣大,其中所盛載的是象徵著轉化人與超自然(神明、靈界)之間的力量;不同的是,「壺」的信仰叢結以「水」象徵宇宙間至高無上的力量,而「爐」的信仰叢結以「火」象徵宇宙間至高無上的力量。就像「爐」是用來裝盛神聖的「香灰」一樣,「壺」用來裝盛神 聖的「向水」。「向水」的功能與意義亦與「香灰」一樣,可以向神明乞求喝下,具有保平安的神聖意涵。如果我們瞭解其形體上的意義在於裝容神聖 的「向水」,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何有壺、罐、矸、瓶、碗、甕、缸等等不同的形式;而在不同祭祀的情境之中,依實際的需求,又會出現更大的甕、缸、塑膠水桶、鋁製水桶等等。

因此,裝盛向水的容器大體上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壺、罐、矸、瓶等瘦長有瓶肚的容器,這類大多為代表神明的壺體,有些地方稱之為「阿立矸」或「矸仔神」。另一類的容器通常所裝的只是具有保平安作用、或治病作用的向水,其容器如果大得像甕、缸、桶等,通常用於年度祭儀等人多的場合,被稱為「向缸」;如果小得像一般飯碗或菜碗,則通常用於治療性的儀式之中,我們可以稱之為「向碗」。然而,在實際的情境中,壺體因所代表的神明性質不同,外表如同「阿立矸」的壺體被稱為「太祖矸」或「老君矸」;而外表與「阿立矸」完全不同的「向缸」可能與「阿立矸」所內隱的意義相同。

由於「祀壺現相」中的神體是不現身的,裝載「向水」的容器產生神聖化的意義之後,成為神明象徵性存在的表徵,也成為祭拜者的祭拜對象。根據普查的資料顯示,大多數的地區是以壺、罐、矸、瓶等形狀之容器象徵神明的實體,但也有少數的地區以碗、甕、缸等形狀的容器為之。此外,祭拜者在不同的口述傳承下、不同的地方性集體記憶下、甚至在不瞭解原義或曲解原義之下,而產生不同的瞭解,將壺體裝飾起來,甚至近年來有不少的信徒將之雕刻成體、塑成金身。這些壺體的裝飾,通常在瓶口插以雞冠花、圓仔花、菊花、啦哩花等等一般鄉間常見的各色花種,配以作向所使用的枝葉(有如法師的法器),例如竹蘭、芙蓉、榕樹枝、竹葉、五節芒、甘蔗葉等,組成三色、四色、五色、七色、或十二色的變化。

有時,祭拜者為了美觀、或為了神聖化神體、或為了掩飾(不讓外人看見壺體),於壺體之外裹上層層的紅布,或在頸部繫上紅布條,或配戴金牌項鍊。壺體底下所鋪的香蕉葉,目前也多以金紙取代之。

「祀壺」的稱謂

上述的這類壺體或壺體所代表的神明,在稱謂上有很大的變化,但在實質的意涵卻漸漸趨於一致。根據我們在各地所收集到的神明稱謂有:太祖、案(甕)祖、老祖、姥祖、祖祖、公廨媽、公廨祖、開基祖、南路開基祖、放索開基祖、赤山萬金放索開基祖、馬崙祖、阿立祖、阿立母、壁腳(佛)仔、門後佛仔、豬仙祖、向缸祖、向祖。這些稱呼基本隱含了三類性質不同的神明,第一類是隱含以社群為主的太祖、案(甕)祖、老祖、姥祖、祖祖、公廨媽、公廨祖、開基祖、南路開基祖、放索開基祖、赤山萬金放索開基祖、馬崙祖等之稱呼;所表徵的意義是整個社群所共同祭祀的對象。第二類是隱含代表家系祖先的阿立祖、阿立母、壁腳(佛)仔、門後佛仔等之稱呼;所表徵的意義是以私人家傳為主的祖先,通常傳給長女,若無法傳給長女則長媳繼承之。第三類則隱含代表尪姨系統的豬仙祖、向缸祖、向祖、向公、向婆等之稱呼;所表徵的意義是尪姨法力來源的神明。

由於源於西拉雅的祀壺信仰與漢人民間宗教信仰的密切互動,老君、老君祖、太上老君、太上李老君、太上道祖、濾老君的稱呼已經相當普遍,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十年來,這些受民間宗教影響的稱呼,在有些地區已漸漸取代前述三類較能反映原義的稱呼。不過,這三種神明的稱謂與系統在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對應關係。

「祀壺」組成的因子

以上所談的都僅限於壺體,但是祀壺信仰的「形體現相」還包括了其他相當獨特的組成因子,使「祀壺」可以從外觀上很清楚地被識別出來,否則我們如何區辨前面所談的壺體與生活中常見的其他壺體。這些其他的組成因子,包括檳榔、米酒、竹葩(向竹)、豬頭殼(或鹿角)、以及花環等,其中檳榔與米酒是一般祭拜時所用的供品,是太祖或阿立祖的兵將所喜食用的;而豬頭殼(或鹿角)、花環、以及掛豬頭殼與花環的竹葩,則是特殊祭典後所留下來的,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神聖物品。因此,壺體加上檳榔、米酒,就構成祀壺信仰「形體現相」最基本的要件;而豬頭殼、花環、與向竹則是特殊情境下所產生的神聖物品,可稱之為「意義要件」。這些意義的形成通常都與「向」的法力有密切的關係。

「祀壺」供奉的地方

上述的壺體或神體通常被供奉在那裏呢?簡單而言,我們可以從兩個向度來解析:私家/公眾、以及地下/桌上。從神明稱謂上的三類區分,「祀壺現相」中的崇拜對象可分為社群的、祖先的、以及尪姨的。從表面的意義而言,代表社群的壺體應放在屬於公共空間的公廨,代表祖先的壺體應放在私人家屋中,屬於尪姨的也應該放置於其所屬的私人家屋。但是,實際的情形卻是相當複雜。一個社群在遷徙的過程中,若是分散到不同的鄰近的自然聚落時,或是主祭的尪姨沒有傳承下去,那麼屬於社群的壺體可能轉住到某些私人家屋,甚至消失了。而屬於私人家屋,代表祖先的壺體或尪姨的壺體,也可能因為家屋裏的某人被「牽成」尪姨或乩童、或家系中有尪姨或乩童的傳承,在開壇濟世的操作下,漸漸擁有信徒,幾個世代下來,形成屬於社區或角頭的公廨或公廟。一方面,公、私兩種系統在台灣現行的民間信仰體系的影響下,是可以轉換的;另方面,屬於社群、祖先、或尪姨等三種類型的壺體,從外貌上本來就難以辨識,使得這三類壺體的區別變成模糊不清。這些壺體,根據我們的瞭解,原先是放置於地下,通常在壺體之下置一片香蕉葉或石板,以為神座。但是,在壺體辨識糢糊性、公私轉換可塑性的認知下,為了提高神格的屬性,以免被外人視之為陰界鬼、靈之類,其最具體的行為就是將壺體提升到神明棹上。這也反映了一個事實,此三類不同性質的神明稱謂、壺體已漸漸演化成為一類,其崇拜或信仰的意義也已從「靈」或「祖靈」轉化成漢人民間信仰體系中的神明。

要之,從阿立祖或太祖放置或祭拜的地點而言,祀壺信仰可分成私家與社群兩個系統。私家系統(包括祖先的與尪姨的)的阿立矸放置在家中,一般可分為放在壁腳的(或左或右依地方習俗)和放在棹上的(即供放祖先牌位與神明的「紅家棹」,阿立祖放在龍邊),放在壁腳的又常被稱為壁腳佛,而放在棹上的通常是為了提高神格,覺得放在地上的屬陰,容易捉弄人,而棹上的則可以保家。至於社群系統的祭祀地點,通常稱為「公廨」或「公界」或「太祖廟」,在台灣光復前後,大多數都是在每年祭典前臨時搭建的,因此多是以竹枝、茅草建築而成的草寮。這些草寮基本上的意涵是神明與兵將的行館,其特色是只有後、左、右三面壁,而無前壁及前門,有的甚至於除了後壁以半片的竹草遮風雨以外,左、右兩邊亦呈空空之狀,也有些草寮是四面開敞無壁,或者附加簡易的前門以防動物或小孩入內擾亂。這樣的空間形式與有應公廟幾無差別,若不是其中的阿立矸或豬頭殼,外人是無法區辨的。之後,隨著地方經濟的好轉,加以不明每年拆舊建新的意義,所有的公廨到了七、八0年代以來,都以現代磚瓦水泥的建材取代之,但都盡力保留了原來公廨在空間形式上「三面壁」的特徵,甚至還將水泥柱與屋頂漆成竹子、木板、茅草的色彩,以表徵延續祖先留下的禮俗。



祀壺百相,最後修訂於2009-11-20
連結網址 http://ianthro.tw/p/82

平埔文化專題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