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與田野工作

平埔文化資訊網 文/圖

1944年「祀壺之村」被定名之後,在吳新榮、國分直一的努力下,除了他們本人持續地在台南縣各鄉鎮從事田野工作的資料採集之外,台灣光復後,也吸引了不少南部地區的文士,例如:江家錦、劉茂源、陳春木、陳漢光等等,加入祀壺習俗的田野考察陣容。

1962年,也就在祀壺行為被發現後的二十年,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劉斌雄先生(現以退休),曾就學於國分直一先生,在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即國科會)的資助之下,針對南部地區的祀壺行為展開了全面性田野普查,包括台南縣各地與高雄縣甲仙與六龜等十六個鄉鎮。在此之前,劉斌雄曾於1957年與當時為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長、後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劉枝萬先生(現以退休)調查過台南縣佳里鎮、新化鎮、左鎮鄉一帶。

又十年之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一位德國籍的研究人員鮑克蘭女士(Inez de Beauclair ), 於1973-1979年之間,依循劉斌雄先生的初步成果,繼續有關祀壺行為的研究,不幸鮑女士於1980年過世。

之後,學術界對祀壺行為有較全面性研究的人乃是現任職於台南市成功大學歷史系的石萬壽。石萬壽的祀壺研究肇始於1979年,當時他曾陪同鮑克蘭女士於南部從事西拉雅平埔族群的調查研究。踏著劉斌雄與鮑克蘭的足跡,配合劉斌雄所惠贈的筆記與相片,過去年十多年來,石萬壽陸陸續續在台南縣與高雄縣一帶繼續祀壺的研究。結合史學的史料與田野調查的實地資料,石萬壽對西拉雅族四大社群的祀壺信仰與族群的遷移做了完整的描述與研究,集成《台灣的拜壺民族》一書。

1980年代中期以後,研究平埔文化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先後有劉還月、簡炯仁、吳榮順、顏美娟、葉春榮、林清財、潘英海等人投入較長期的研究。其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潘英海與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的民族音樂學者林清財自 1986年迄1996年,陸續於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等五縣市,從事有關西拉雅祀壺行為的研究。在這網頁所呈現的資料主要是以劉斌雄、潘英海、林清財等人在台南地區有關西拉雅族的田野資料為主。



本頁最後修訂於2009-02-05
連結網址 http://ianthro.tw/p/81

平埔文化專題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