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藏品資料庫
收藏於典藏機構的民族學/人類學藏品,往往是以脫離藏品所處文化脈絡的形式存在。透過對藏品進行一些人為安排,我們得以重現藏品所屬族群之文化面貌。但文化的展示與詮釋並非唯一,研究者/策展者的觀點也影響著展示的面貌。本單元透過策劃一系列的線上展覽,來呈現這些不同的觀點,並說明文化之複雜性質。
民族所博物館環景展示
民族所博物館為研究型博物館,主要供學術研究參考。為使更多人能欣賞博物館豐富典藏,本計畫與博物館合作製作民族所博物館環景展示系統。
典藏文物3D環物展示
受限於實體展示空間,立體、多面的文物往往只能展示一個固定的觀看角度,「環物虛擬展示」可以補足此不足,讓觀者自由選擇視角,也能細部地觀賞物的細節。
小林村田野照片
2009年8月8日的風災,重創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小林村主要居民屬於平埔族群的西拉雅族,本所數位典藏中收錄1998年與2000年間拍攝的小林村田野照片2000餘張。
藏品資料庫
民族所的典藏非常多樣化。我們發展一套通用的資料描述語彙與藏品資料查詢、引用系統,以整合民族所及相關典藏單位的各類數位典藏資料庫。資料整理與整合工作仍在繼續進行中。已初步整理完畢,並完成資料權利狀態清查的藏品,於此公開供研究者與大眾利用。使用時請務必注意各藏品之授權條款與使用方式。
博物館典藏文物
民族所出版品
古契書
田野照片
宗教調查
研究人員著作
田野影音記錄
研究地圖
研究表格
宗教善書
台灣民間信仰書目
台灣區社會學論文摘要資料庫
台灣地區心理學論著摘要
台灣原住民書目
台灣南島民族宗教相關文獻
臺灣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相當豐富與多元,但透過網站有系統的整理卻不多見。在本單元裡,我們嘗試以有結構的主題來整理和民族所學科知識相關的文章,期待能夠建立一個民族所相關研究與知識的知識網。我們也藉此空間發佈民族所相關研究成果。
平埔文化專題
是「平埔族」,還是「平埔族群」?平埔族是不是「原住民」?我們對居住在臺灣平野地區的這群「原住民族」的認識仍然不多。本專題整理平埔文化之介紹,並收錄相關學術研究論文。
人類學論
人類學如何看待我們周遭發生的各種大事小事?人類學者的研究生活又是如何?本單元收錄人類學者對時事與現象的看法及他們的田野經驗。這些相較於學術論述來說較為通俗的文章,呈現了百分之百的人類學觀點。
氣候變遷、國土保育與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文化願景
本網站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原住民數位知識聚落開發合作計畫建置,是本所參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成果之一,目標在整合民族所各項收藏與研究之數位化資源,並作為人類學分散式數位知識網的一個節點。本網站網址為http://ianthro.tw。
結構
本網站依據主題與功能分為幾個部份,包括:
主題展覽:為本所藏品之數位展示,我們將不定期邀請專人策劃展覽;
研究專題:為本所數位典藏之「知識網」,以不同主題來呈現本所相關研究知識與成果;
藏品資料庫:收錄本所數位化藏品,由此查詢本所各數位化資料庫。
網站手冊
民族所數位典藏手冊含括了有關本網站設計與使用相關資訊,請閱讀本手冊以取得關於民族所數位典藏計畫、民族所數位典藏相關規範、引用須知等資訊。
聯絡我們
我們希望將本網站建置為專業學術使用者與對民族所知識有興趣之一般大眾都能友善使用的數位空間。如果有任何意見,歡迎聯絡我們。
工作夥伴
本網站是眾多工作人員共同努力的成果,歷年來參與民族所數位典藏的工作人員,列於參與人員清單中。
小林村主要居民屬於平埔族群的西拉雅族,也為本所數位典藏計畫前任主持人潘英海先生(現為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之田野地點。本所數位典藏中收錄潘先生於1998年與2000年間拍攝的小林村田野照片2000餘張。
更多的照片請連結至小林村田野照片。
如果你想要更了解平埔族文化與平埔族夜祭,請閱讀 認識平埔族 與 西拉雅夜祭活動
© 所有權利保留
受限於實體展示空間,立體、多面的文物往往只能展示一個固定的觀看角度,「環物虛擬展示」可以補足此不足,讓觀者自由選擇視角,也能細部地觀賞物的細節。
圓木盒(排灣族)
巫師道具箱(排灣族)
巫師法具盒(排灣族)
巫師用祭壺(阿美族)
瓢(泰雅族)
陶燒小船(雅美族)
鋁帽(雅美族)
籐盔(雅美族)
女子頭飾(魯凱族)
骨雕品(魯凱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