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文化專題

沙轆社人(Salack)的故鄉

平埔文化資訊網 文/圖

活動範圍

台灣蕃政志

拍瀑拉族分佈

十七世紀荷據之前,平埔族總人口數約有五萬餘人左右,共分成八族(也有分成九族或十族),包括:西拉雅族(Siraya)、洪雅族(Hoanya)、巴布薩族(Babuza)、拍宰族(Pazeh)、拍瀑拉族(Papora)、道卡斯族(Taokas)、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噶瑪蘭族(Kavalan)。

拍瀑拉族分佈於今大肚丘陵以西至海岸一帶,介於大甲溪與大肚溪之間,由北向南,包括今清水鎮境東北半部的感恩社(舊名牛罵社Gomdch)、清水鎮境西南半部、沙鹿與梧棲兩鎮境的遷善社(舊名沙轆社Salach) 、龍井鄉境的水裡社(Bodor)、大肚鄉境的大肚社(Dorida)。

人口狀況

關於沙轆社的記載,以十七世紀荷蘭治台時期所留下來的文獻資料為最早。荷據時期曾對其轄下各平埔族群進行多次的人口調查(從1644~1657年,共進行九次),其中以明永曆四年(1650)的調查最詳細。當時沙轆社人口數為106人/30戶;牛罵社為193人/58戶、水裡社121人/23戶、大肚社分成北大肚社(Dorida amicien)97人/25戶、中大肚社(Dorida babat) 84人/18戶、南大肚社(Dorida mato,Camachat) 155人/47戶。以清代平埔部落人口而論,「社之大者,不過一、二百丁,社之小者,止有二、三十丁。」沙轆等社,均頗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