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旨趣

本研究群旨在探討表意文化所涉及的相關議題,特別是表意行為的創發特質,以及表意媒介如何與時俱進,在傳承文化價值的同時,亦尋求變異生化的空間。「表意文化」主要係指某一社會或族群對於表達心性──包含心志、情感、美感、記憶、憧憬、視域、乃至道德情操等──所發展出的理念或理想;表意所傳遞的不僅是某一文化的地方知識或本土觀點,更是文化成員如何在自我抒發之餘,與文化內部成員與外在世界締結聲意相通的管道。也因此,表意文化所反映的不僅是個人主體性的鳴發與建構,更是人、我之間的相互啟發與交鋒,也就是一己與文化,結構與能動、述作與回應,彼此間如何相濡以沫,彼此界說,相互表述的過程。

本研究所討論的表意文化層面極廣。就議題而言,包括生命述說(口述史、傳記、日記)、文學創作(小說、戲曲)、地誌(地圖、地景、遊記、建築)、民俗傳說(神話、俚語)、舞台表演(歌仔戲、布袋戲、崑曲)、電影、攝影、繪畫、雕塑,乃至、法庭陳述與日常會話。就理論概念而言,則涵蓋文本、互為文本、情境、展演、述說、表意媒介、文體、音聲、美學、文化再現與代表性、認同與主體性、一己與能動性等。

就學術定位而言,本研究群期能在理論建構與民族誌書寫這兩方面,既進行跨學科對話,又能放眼國際,弘揚本土研究成果。在理論建構方面,本研究群主要對話的對象是人類學界近二十年來所逐漸發展成形的兩大「轉向」或思潮:(1)文藝理論(受哲學與文學評論的影響),如Bakhtin, Barthes, Ricoeur, Kristeva, Iser等,除此之外,本研究群更希望能整合非西方文化的文學理論(例如,中國文化中自劉協文心雕龍以降的文藝論述);(2)展演理論(深受民俗學以及語言人類學滋養):如Hymes, Abrahams, Bauman, Briggs, Tedlock, Hanks, Butler, Wilshire等。就民族誌的研究方面,則涵蓋了中國、台灣、越南、印度、印尼、美拉尼西亞等地區;其中,除了針對個別文化進行深度描繪外,亦將以比較視角呈現文化音聲與歷史觀點的多重性與變異性,如歷史文化與當代文化的比較、城鄉對照、知識份子與農民、本土化與國際化、文化傳承與斷裂,傳統賡續與創新,乃至於世代差異、階級差異,或性別差異等。

本研究群的自我期許是希望能開展並提升吾人對於人類心性與行為(表意行動)的深刻理解,其中所涉及的不僅是個人心性與行為模式如何藉由文化薰陶涵養,更是心性如何化為行動,並在行動的過程中,引發各方不同音聲與創意的競鳴爭妍;且在競鳴爭妍的過程中,激發心性與文化的變異動量與活力,進而促發行動者探試生命極限,在可能與不可能中,尋求超越與啟蒙。本研究群的設立,也是奠基於同一理念上,亦即建立一個不同音聲與創意(跨學科、國際化),得以相互溝通與激盪的場域。





本頁最後修訂於2010-08-12
連結網址 http://ianthro.tw/group/ex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