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族群的追問- 噶瑪蘭人的當代認同想像

劉璧榛(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台灣原住民族有幾族?未被官方認定的又有哪些族群?前者是筆者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問到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背後,對大部分的讀者而言,不僅是去認識一個他者/他族,一種封閉、簡單的疏遠經驗,其實是面對我們所共處台灣社會場域,在面臨認同危機處境下一種註解的反身凝視。在解嚴後台灣政治重塑的同時,這些「新」族群被重新定義而浮出,其中不僅涉及台灣在轉變中的國家主體身份界定與成員間資源分配的問題,還包括社會價值與制度的轉化。

藏彝走廊旅途印象

黃樹民(民族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藏彝走廊這一個概念,是在1979年由中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故費孝通教授所提出。費孝通教授將中國西南方的三條主要河流(怒江、瀾滄江、及金沙江)並流的區域稱之為藏彝走廊。從北北西至南南東方約莫有1,000公里的距離。在這三條河流之間是峭峻的第三紀橫斷山脈區,從青藏高原中經年累月不間斷的水流將其切割成深峻的峽谷。除此之外,四川當地的學者也指出,這個區域應該包含三條長江主要的支流(雅礱江、大渡河、及岷江)這樣一來便形成六江流域(Six-River Region)。峽谷是由這些河流所切割而成,從河床底部算起其高度常達2000公尺深。在現代化的鋼筋水泥橋面建造之前,這個區域是一個東西交通運輸的自然屏障,但是沿著河流卻是一條自然通道。

法律是解藥,還是毒藥 ?

郭佩宜(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所羅門群島的Langalanga 人,是當代少數南島民族中持續製作貝珠錢的群體。貝珠錢 具有儀式重要性,也有市場價值。 Langalanga人雖不直接宣稱製作貝珠 錢的獨佔權,但廣泛流傳他族人欲模仿 製作,而橫遭厄運死亡的案例。他們認 為這項技藝──包括製作的知識、材料的 取得與運用、和實際製作的過程──蘊含了祖先 靈力,因此必須是與群體有一定社會連結的人,才有資格製作。其他擅自仿製,或弄錯編串模式者,會受到祖靈的懲罰。此外,在貝珠錢貿易上小小致富的當地商人被期待要回饋地方,若只圖私人利益而不懂得分享,也會遭受厄運。這是因為知識和技藝並非個人所有,而為氏族或社群共享有;其根源是祖靈賦予的能力,也因此必須回饋力量的來源,利益均霑。

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