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文化專題

台灣南島民族與南洋地區的接觸

平埔文化資訊網 文/圖

南島民族與南洋地區

在台灣東北及東岸的南島民族,包括噶瑪蘭族、阿美族、卑南族,似乎和菲律賓北部(尤其是巴丹群島,參考圖一)的族群過去保有密切的接觸,這可從一些栽培植物名稱的移借推知。例如,台灣的黃瓜並非"本土的"(native, endemic),而是"外來的"(exotic),而且東部族群語言的"黃瓜"一詞的詞形類似巴丹群島的語言,而語音的對應卻又不規則:

族名

方言

"黃瓜"

卑南

下賓朗

vilawur

噶瑪蘭

新社

v □ nauR(□ 不規則)

阿美

Sakizaya

biD auL

雅美

紅頭

viraur(-r-不規則)

除了東部外,台灣南部的語言,包括西拉雅語、魯凱語、排灣語等,也向菲律賓移借了一些植物名稱,例如:

族名

方言

“芒果”

族名

方言

“柿”

魯凱

大南

kamaya

布農

中部

qadupal

霧台

kamaD a

南部

hadupaD

茂林

kamea

排灣

丹路

kamaya

多納

kamaya

卑南

南王

(/ a)dupar

萬山

maN □ s□

kamaya 果樹名,結紅果如柿

排灣

三地

kamaya

噶瑪蘭

/ inupal

阿美

北部

naN□ s

阿美

qalupal 柿子(果或樹)

噶瑪蘭

kiama/

kamaya毛柿

西拉雅

maN ut, maN us 水果 kameia 無花果

雅美

kamala

菲 Itbayaten

maN ga

Itb

kamaya

Hno

kamaya

Ceb

amaga

土田(Tsuchida 1977:111、註1)指出,「如果菲律賓 Cebuano語的amaga『柿』是同源詞的話,此一詞的構擬形式應為*[q/k]amaRa。那麼,台灣南島語言的詞形就是借字巴丹群語言了, Hanunoo語的詞形本來借自北Mangyan語群(即Mindoro島上的Iraya語、Alangan語與adyawan語),那些語言有 *R>y的音變。」

從人工栽培植物的傳播,我們不僅能多瞭解史前民族的互動關係,甚至還可以進一步探討民族遷移的方向。(參見鹿野1941;Li 1994)。